本計畫策展人張惠蘭教授(左起)與藝術家梁軒睿及王崧合在老街溪畔合影,為環境與藝術共生的付出,呈現亮麗的成果。(攝影/吳欣穎)

中壢老街溪公共藝術計畫邁入第二期,為城市景觀注入新生命。透過彩繪與裝置藝術的呈現,融合社區歷史、自然環境與人文記憶,老街溪不僅成為藝術展演的場域,更轉化為居民與旅人共享的生活美學空間。

本次計畫以「城市漫遊」為核心概念由藝術家暨策展人張惠蘭教授與呂政道建築事務所攜手策劃執行。藝術團隊包含張惠蘭、郭奕臣、黃蘭雅、梁軒睿、王崧合、張芸家等人,透過專業藝術創作,將溪邊街景化為鮮明活潑的視覺饗宴,展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公共藝術格局

不同於傳統公共藝術設置於公有地,本計畫創新地將藝術落實於民間私宅,展現地方參與與社區合作的高度融合。在張惠蘭教授的帶領下,藝術家們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與歷史記憶,將「顯影家屋」作為創作概念,讓老街溪沿岸建築與庭院成為藝術表現的畫布,使過往的故事在彩繪中被重新聆聽與看見。

計畫透過幾何圖塊、自然色彩與生態意象,呼應溪畔的生態環境,讓居民日常所見之景,轉化為具備人文意涵的藝術風景。同時,彩繪牆面結合AR數位技術,形塑出互動式的裝置藝術與後巷花園美學,不僅吸引旅人駐足,也促進城市文化再生。

以AR數位技術為媒介,藉由手機掃描即能將巷弄內的庭院與花園的動態,融入成為城市意象的重要指標。(攝影/吳欣穎 )

術團隊特別強調社區共創的重要性,透過系列工作坊邀請在地居民、學校、文史團體與產業單位參與,讓藝術從觀賞物件轉變為互動載體,真正實踐藝術生活化與地方文化共構的理念。

本次公共藝術計畫不僅美化環境,更回應城市更新政策,讓藝術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在色彩與圖像交織的街景中,藝術作品如同記憶的觸媒,引導人們重新感受與環境之間的對話,也讓「溪哥」等生態物種重新現身,展現自然與人文共榮的成果。

未來,老街溪將持續作為公共藝術實驗場,透過多元媒介與社區參與,延伸城市美學的觸角隨著更多創意與科技的導入,公共藝術不再只是靜態裝飾,而是串聯土地、社群與記憶的深刻體驗。透過這場與城市共舞的藝術行動,中壢正悄然描繪屬於自己的文化新貌。

藝術家郭奕臣的作品「縫河」,透過拉鍊意象的植生牆,喚起城市與自然共生的記憶。(攝影/吳欣穎 )

近期焦點

Recent Articles